文|不鸟万如一股票配资杠杆开户
曾有一位著名策展人汉斯·乌里希·奥布里斯特(Hans Ulrich Obrist)进行过一个名为AUP的项目,专门收集那些未完成的艺术作品,并为它们举办展览,项目名为“Agency of Unrealized Projects”(未实现的项目机构)。他认为,建筑师未完工的项目常常被展出,但艺术家的“烂尾作”则很难被人看到。奥布里斯特认为,这些“没做成的作品”值得人们关注。
很多艺术品未完成的原因各不相同,最常见的可能是预算不足。建筑界常见,但艺术创作上也是如此。在如今的社会中,我们常常崇尚执行力,喜欢赞扬那些愿意为实现创作而做出妥协的艺术家。然而,在艺术界的坟场里,依旧有一些作品在抗拒着功利主义的压迫。例如,大卫·林奇(David Lynch)拍摄的《沙丘》(Dune),你或许知道这部根据弗兰克·赫伯特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,但它最初并非由林奇构思。
展开剩余82%若按照原计划进行,这部《沙丘》将由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、导演奥森·威尔斯、摇滚明星米克·贾格尔、演员大卫·卡拉丁共同出演,并由前卫摇滚乐团Pink Floyd与Magma负责配乐,布景则交由《异形》设计师H.R·盖格(H.R. Giger)与法国漫画大师M?bius担任。将这一群才子汇聚在一起的导演,正是智利裔法国导演阿列杨多·乔多洛夫斯基(Alejandro Jodorowsky),他是《沙丘》的原导演。
如果不是2013年导演弗兰克·帕维奇(Frank Pavich)拍摄了纪录片《乔多洛夫斯基的〈沙丘〉》(Jodorowsky’s Dune),我们可能仍停留在对乔多洛夫斯基的印象中,只有1970年的《鼹鼠》(El Topo)和1973年的《圣山》(The Holy Mountain)两部作品。而这些作品,无论你是否看过,都已经成为异色电影中的传奇。
《鼹鼠》在纽约作为午夜场影片放映时,曾引起约翰·列侬的兴趣。列侬说服了披头士的苹果唱片公司总裁艾伦·克莱因(Allen Klein)在美国正式发行该片,并投资了一百万美元,拍出了《圣山》。紧接着,克莱因要求乔多洛夫斯基将经典虐恋电影《O娘的故事》改编拍成电影,但信奉女性主义的乔多洛夫斯基拒绝了,于是他为避免拍片被逼迫甚至逃出美国。此后,克莱因愤怒地将这两部影片冷藏了三十年。
这两部电影,尤其是《圣山》,是典型的60、70年代美国迷幻文化的产物,充满了各种叛逆的超现实影像与粗犷的质感。它们并非试图迎合理性思维,更多的是诉诸感官和身体的体验。在那个每个艺术家都在服用LSD的年代,这种精神恰恰基于“人脑已经无法理解一切”这一假设。
回头来看,《圣山》的天马行空令人震撼,但它也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产物。通过《乔多洛夫斯基的〈沙丘〉》这部纪录片,我们不禁感受到乔多洛夫斯基的艺术野心远不止此。如果当年的《沙丘》拍成,或许《鼹鼠》和《圣山》就会被视为乔多洛夫斯基的实验作品,而《沙丘》则会成为他艺术的全盛之作。
筹备《沙丘》时,乔多洛夫斯基展现出一种几乎宗教般的狂热。他毫不留情地对着只顾吃汉堡的Pink Floyd成员怒骂,认为他们无眼珠,竟然看不出自己正在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电影配乐提供机会。为了说服达利参演,他甚至穿越了三个国家。乔多洛夫斯基在这方面毫无疑问有着乔布斯式的“现实扭曲力场”。不过与乔布斯不同的是,《沙丘》这部想象中的巨作最终没能完成。
假设你是好莱坞的电影公司高层,当一个预算仅为100万美元的智利导演提出要拍一部14小时的科幻片,你敢批准吗?1970年代的好莱坞显然不敢。
在2013年,我在纽约的老牌艺术影院Film Forum观看了《乔多洛夫斯基的〈沙丘〉》这部纪录片。影片主要通过八十高龄的乔多洛夫斯基及其《沙丘》主创的访谈,辅以大量当年筹备过程中的画稿与素材。乔多洛夫斯基的浓重口音让导演帕维奇不得不为影片加上字幕,但这口音与他那种毫不掩饰的激情表达完美契合。当乔多洛夫斯基讲述自己早期作品《凡多与丽丝》(Fando y Lis)在墨西哥遭遇审查的经历时,他满不在乎地说:“在墨西哥,当时年轻导演必须得到老导演工会的批准才能拍电影。我当时说,‘什么?艺术家还得经批准?艺术家就该自由!我要做我的电影!’”类似的言论贯穿全片,既让人捧腹,也揭示了乔多洛夫斯基的独特个性。
乔多洛夫斯基的作品无论是《鼹鼠》还是《圣山》,血腥、暴力、色情、亵渎、恶搞的元素都不可避免。但《沙丘》不同,尽管它最终没有拍成,纪录片却让我们看到乔多洛夫斯基的变化。虽然他依旧是个控制狂,但他也学会了放权和信任。若你能成功集结达利、奥森·威尔斯、米克·贾格尔、Pink Floyd、Magma、盖格和M?bius等大咖,就不得不给他们一定的自由。
乔多洛夫斯基当年筹备《沙丘》的过程,犹如70年代迈尔斯·戴维斯对待乐团成员一样,尊重每个艺术家独立的创作空间。团队解散后,许多主创人员和素材仍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。
纪录片传达的核心信息是,乔多洛夫斯基的《沙丘》是历史上最伟大的“烂尾电影”。帕维奇通过比对《沙丘》期间的画稿和布景设计,与日后《星球大战》、《异形》、《夺宝奇兵》甚至《普罗米修斯》的相似之处,展示了其精神对电影界的影响。
即便《沙丘》最终没有完成,但它对电影历史的影响力依然无法忽视。乔多洛夫斯基虽然在当时被视为“异色导演”,但他的作品却无疑为后来的电影艺术奠定了基础。
发布于:山东省